在全国各地加快兴建垃圾焚烧厂的同时,争论与冲突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报道,近日,湖南宁乡、湖北仙桃等地,垃圾焚烧厂建设因当地公众不理解频频受阻,甚至个别城市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厂也难以正常运行。
垃圾焚烧技术究竟怎样?对环境有何影响?该如何科学看待垃圾焚烧?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垃圾焚烧技术没问题
记者就垃圾焚烧的技术进行采访时,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等权威专家毫无二致的答案是:垃圾焚烧技术已经很成熟,从理论和单纯的技术角度看,没问题。
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益介绍,垃圾焚烧项目有诸多优点。譬如,同等垃圾处理量,垃圾焚烧厂用地面积只有卫生填埋场的1/20—1/15;垃圾在卫生填埋场中分解通常需7—30年,而常规垃圾经焚烧2小时左右就能处理完毕;等量垃圾,填埋约可减容30%,堆肥约可减容60%,焚烧约可减容90%;据德国权威环境研究机构研测,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仅为卫生填埋的1/50左右。“垃圾焚烧能源”也较为可观,每吨垃圾可焚烧发电300多度,约5个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可满足1个人的日常用电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烟气处理技术和焚烧设备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1世纪初二噁英控制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垃圾焚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不仅可通过高温氧化处理彻底消除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致病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占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有效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公开的资料表明,截至今年6月,在我国,城市中已投入运行了约180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处理能力约为日处理垃圾16万吨,总装机量约3.6万兆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垃圾焚烧厂数量最多。
“垃圾焚烧处理和卫生填埋是目前最常用的主流技术。一座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垃圾处理方式,要因地制宜地科学决策。通常,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应优先选择垃圾焚烧方式。”张益称。
技术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儿?
焚烧技术有利垃圾处理,似乎无可争议。可老百姓的抗议一浪接一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专家的回答,又出奇地一致:管理上或存在缺陷,监管不力,造成了所谓邻避现象的发生。在一些观察者看来,垃圾焚烧厂选址困难主要面临的就是“邻避现象”,“不管有没有污染,你建在别处我不管,建在我家门口我就反对”。
在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何建军看来,国内垃圾焚烧问题可能出在前端——垃圾回收环节做得不够好,从而导致垃圾混烧,易产生有毒化学气体,如二噁英等。“国外如日本、德国等,垃圾焚烧场旁边可以打造出公园,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地标。这与他们的垃圾分类做得好有关。”
但对此,中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杨卫春有不同看法。“垃圾分类对垃圾焚烧而言,是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垃圾分类确实可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的作用。但焚烧技术本身是能够适应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也并没有做到垃圾的完全分类。”杨卫春说。
要破除“邻避现象”需先除“技术性傲慢”
如果“邻避现象”继续盛行下去,可能导致垃圾出路的困境和整个社会的失序。采访中,专家们呼吁政府或企业将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完全公开,要真正了解周边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顾虑及期望,并予以认真回应,避免“技术性傲慢”。
“无论多先进,垃圾焚烧厂还是扰民设施,要承认这种环境影响。国内外许多经验证明,生态补偿能否及时到位,是解决邻避现象的关键所在。”中科院生态环境所研究员郑明辉称。
同时,专家们提出,对垃圾焚烧中公众最担忧却又存在误解的科学问题,需要充分宣传与解释。譬如,二噁英实际是二噁英类的一个简称,共有约210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仅有极少数种类有毒性。而且二噁英并不是垃圾焚烧厂特有的公害,它是一种有机物与氯一起加热就会产生的化合物,是一种较普遍的化学现象。
现有技术下,垃圾焚烧厂可使二噁英在焚烧炉膛内完全分解,通过最先进的净化处理系统后,会将单位二噁英浓度控制在0.1纳克以内,达到国际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
目前,这些问题也逐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上半年,东莞市城管局在全国率先把垃圾焚烧厂的烟气监测信息放上官网,广州也正着手起草《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尝试使用生态补偿机制来缓和这方面的冲突。